365bat线上平台举办“古代东亚与日本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2024年7月20日,“古代东亚与日本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365bat线上平台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365bat线上平台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7月20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人文楼124会议室举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晨副研究员主持开幕式,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刘晓峰教授致辞欢迎国内外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本次研讨会旨在促进中外学者的深入交流与学习,希望研究古代东亚与日本史的年轻一代学者取得更大成绩。
第一场研讨会由刘晨副研究员主持,共六位学者进行了论文报告。京都大学文学部本庄总子副教授深度分析了日本古代社会的“封闭性”,表示从古代社会封闭性的相关史料中,还可以推测出古代社会存在活跃的交通和地区开放性,因此,应当根据当时的社会规范来阐释古代社会的“封闭性”。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梁晓弈从日本史料中解读平安贵族的“秽恶”观念,并引入社会生活史的视角,阐明了平安贵族眼中的“死秽”与“五体不全秽”(遭遇不完整尸体时的秽)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博士后曾堰杰以镰仓时代的天皇列影图为中心,探讨其构图和表现,揭示了其中的政治要素。
山口大学人文学部黑羽亮太副教授以从古代到中世的转化为视角,深入分析与诸大夫身份密切相关的“外记役”,重新阐释了诸大夫身份的形成过程。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王玉玲副教授表明镰仓时期武家的身份统治基本继承了古代律令时期的身份制度框架,同时,在武士实现身份等级上的上升并对武家社会身份秩序进行构建后,实现了具有中世特色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仕佳通过对咏萤歌在历代和歌敕撰集中所处部类变化的分析,指出越晚近的编纂者更加偏好将咏萤歌归入“夏部”,而这一变化过程映射出10至14世纪日本政坛诸多力量尝试将中国古代岁时观念及其背后的统治逻辑引入本国话语结构并建构自身正统性的意图。
第二场学术研讨会由北京联合大学助理研究员龚卉主持,共九位学者进行了论文报告。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康昊副教授以“‘贡’与‘赐’之间:朝贡外交与佛教的物质文化”为题,指出朝贡活动中使用的佛教文物,并不仅局限于中日外交领域,在中国王朝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的外交中广泛可见。通过赠送或回赠的佛教文物,不仅能够理解所蕴含的佛教意义,还能窥探其政治含义。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员黄霄龙从物质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日本中世若狭国的寺院经济史料,提出将“寄进札”的功能仅视为“一时”的说法并不妥当,作为宗教服务和信仰证据的“寄进札”自中世以来一直保存至今,这种传世的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胡炜权副教授阐释了作为学术概念的“战国大名”的本质和形态,以及其历史定位的争议,深入讨论了陆奥和出羽两国的特殊性和意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晨副研究员带来了关于“近世初期的德川权威与日光祭祀”的精彩报告,指出江户幕府初代将军德川家康死后的“神格化”和“日光祭祀”是在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的积极推动下确立的,这为德川政权及其自身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有利保障,第三代将军家光在继承“东照信仰”的内容及形式的同时,将天皇、朝廷以及“御三家”等各种权威整合了起来。
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研究院木土博成副教授分享了关于十八世纪日本武士记录的接待江户时代朝鲜使者和琉球使者的经验,展示了江户时代对外国认知的独特见解。北京联合大学助理研究员龚卉以“历史的波纹:东亚传统史学的变迁”为题,提出在“东亚”文明地区各国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发现一种类似于“轴心时代”的历史意识觉醒期,东亚各国不断整理自身历史,探索和塑造自己的文化特性,逐步形成国家的文化主体性。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王侃良副研究员以“龙门快婿:学问考试与日本近世后期的社会流动”为题,深入讨论了近世后期学问考试之于东亚科举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季龙飞对比了清政府和日本在“传教士问题”中的对策,指明清政府出于怀柔远人的立场对英法交涉是义字当头,而日本在琉球的“传教士问题”中始终以利己优先,琉球国的存亡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家珅从1903年日本学术人类馆事件作为切入点,清晰地指出琉球人的大和身份随着时代变迁、殖民者更迭以及民族群体自身利益的紧密联系,不断演变和重塑。每当遭受欺凌时,民族身份会再次被重建和强化。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研讨会得到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学者们一致认为,对于推动日本古代史的深入研究,青年一代中日两国学者们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褚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