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墨点半日谈”系列第三期“礼以义起:‘大同’之音中的‘理想国’和自然法”顺利举行

“墨点半日谈”系列第三期礼以义起:‘大同’之音中的‘理想国’和自然法”顺利举行

                                 

2023年11月28日下午,365bat线上平台人文学院历史系、365bat线上平台日新书院联合举办的“墨点半日谈”系列第三期在365bat线上平台人文楼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礼以义起:‘大同’之音中的‘理想国’和自然法”。会议共有八名学者参加,分别来自365bat线上平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高校。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计两百余名师生进行了旁听。

本次会议依托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老师的新著《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寻》展开讨论。会议伊始,主持人杨英老师为大家介绍此次活动的缘起与流程,并先请吴飞老师自述写作新著的缘起、思考,然后由其他老师进行针对性讨论。

吴飞老师指出,《礼以义起》这部书是他十多年来研究礼学的一个总结。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三部分“礼学中的‘汉学兼采’”四篇文章是对传统礼学问题,特别是丧服问题的新探。第四部分“再议经典礼学问题”是从礼学角度对“汉宋之争”讨论的深化。第二部分“‘差序格局’与‘亲亲尊尊’”则跳出传统研究的思路,吸取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现代人文学科的理论对古代礼学进行了探究。比如《从丧服制度看“差序格局——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再反思”》是与费孝通先生的对话,而《丧服图考论》《三年丧起源考论》等文章则受吴承仕先生“亲亲尊尊”概念影响颇多。第一部分“经学与中国文明理想”收录了包括三篇序文在内的五篇文章。这一部分更侧重于关注宏观问题,即礼学和经学在我们现代的学科架构乃至文明架构中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吴老师认为近二十年经学与礼学研究十分活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个学科有不同的路径,他所做的工作便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去尝试发现一些经学义理表达的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杨英老师就以下两个问题向吴老师进行提问。第一,礼经的诠释与《尚书》《春秋》《史记》等史书发展脉络的关系。第二,礼对人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约束性,但对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提供肯定与保护。

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顾涛老师就自己读完《礼以义起》所联想到的几个延伸性课题进行了分享。首先是《周礼》一书对于汉唐以降制度播迁的影响。其次是重新认识郑学体系对汉唐的形塑,以及近代礼法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安放“礼”。

365bat线上平台法学院赵晓力老师对礼法关系问题进行解析,认为古代有以礼入法的现象,而这个“礼”便是“礼义”。接下来就如何处理经学、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问题向吴老师进行讨教。

365bat线上平台法学院李平老师向吴老师抛出两个疑惑。第一,孔子对理想蓝图的描绘不见于其他文献,只有《礼运》有所记录,为何如此?第二,关于《礼运》篇提出的“公”“同”等概念,学者多用道家理论来进行阐释,该如何理解这其中的思想流变?李老师对礼法对接的问题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365bat线上平台哲学系陈壁生老师从三个方面就如何理解吴老师新著与大家展开交流。第一,这本新著对礼学的讨论接续了中国传统讨论礼学的方式,即以《丧服》通礼学,以礼学通群经。这点有助于反思如何在现代学科体系中研究经学、礼学。第二,吴老师由《丧服》学、礼学进而对人伦问题进行整体性关照,十分难能可贵。第三,吴老师对礼学的研究是放在文明的视野下来关照的,这样一种学术理路有助于理解我们当下的处境。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郭超颖老师就两个问题与吴老师展开互动。第一,当研究郑学体系时,学者该将郑玄放在早期文明脉络轴线的哪个位置上。第二,《礼运》表现出古人思考问题时似乎喜欢用“降维”的方式,这点该如何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赵永磊老师认为,对古史新诠与经义重建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深化对汉唐间的制度变革的认识。同时,古代学者在经学阐释时存在一个史学建构的维度,即对三代或四代的描绘。赵老师还就吴著中所提到的《孔子家语》、郊祀礼等具体问题进行了阐发。

七位学者依次发言完毕后,经过短暂的休息,会议进入下一阶段。吴飞老师对各位学者关心的话题,如经史关系、《周礼》对秦汉以降国家制度的形塑、郑王之争等做出了精彩的回应。各位学者自由发言、自由讨论,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王勇辉

                                                                 图:王勇辉、商赛博、陈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