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墨点半日谈系列第二期“胡汉混合、梵华同化的时代:礼制·图像·历史”顺利召开

 2023年5月11日下午,365bat线上平台人文学院历史系、365bat线上平台日新书院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胡汉混合、梵华同化的时代 礼制·图像·历史”讨论会。该讨论会为“墨点半日谈”系列讨论会的第二期。此次讨论会共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和365bat线上平台的12位学者与会讨论。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会议在365bat线上平台蒙民伟人文楼举行,人文学院副院长顾涛做了引言,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缘起,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教授侯旭东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韦正作第一场学术报告,题目是《汉魏南北朝外来建筑因素举隅》,从汉魏南北朝建筑中的外来建筑因素入手讨论中国与域外的交往情况。汉魏南北朝时期存在两次外来建筑来华的浪潮:第一次发生于东汉末年,第二次发生在南北朝时期。资料上,今日所见东汉建筑的外来因素主要留存于这一时期墓葬建筑以及画像石里。南北朝时期建筑的外来因素主要经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以及佛教的流行而大规模输入,今日所见主要留存于墓葬建筑、绘画中的建筑样式以及佛教建筑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英作第二场报告,题目是《统孝于忠:西晋〈新礼〉对汉魏丧服及相关“故事”的调整》。该报告从礼制史沿革的视角出发,关注西晋制订的《新礼》对汉魏以来礼仪制度,尤其是丧服制度的重释与调整。汉魏以来的丧服制度,主要由帝王诏书及民间士大夫的自发行为共同构成,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西晋制订《新礼》,首先重新定义了经书中的“三年之丧”,经由晋武帝的“心丧”与皇太子司马衷的“谅闇”形成了晋代的“三年之丧”。其次,建立了与五等爵制相适应的旁亲绝期、士大夫绝缌制度,并废除弟子为师服。杨英老师将西晋《新礼》对汉魏礼制的调整归纳为“统孝于忠”,即丧服制度与身份制度相结合,最终归拢到尊崇君统的原则下,排除私人关系对官僚等级体系的干扰,使得个人的“孝”最终统摄于对王朝的“忠”这一原则之下。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耿朔作第三场报告,题目是《砖画与石刻:南朝陵墓新制的视觉呈现》。报告从东晋、南朝大中型墓葬形制的变化入手。东晋时期,由于南渡士人始终抱着北复中原、还归旧茔的想法,帝王与世家大族采取“权庴”、“假葬”的处理方式,使得东晋墓葬整体呈现出简素的特征。相较于东晋墓葬,在南朝刘宋时期墓葬形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墓葬规模普遍扩大,涌现石制品(包括墓内设施与模型明器),石质墓志取代砖志并具备铭辞,设置陵墓神道石刻,墓室壁面装饰出现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大型拼砌砖画。其中,关于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来源问题,耿朔结合文献记载和实物遗存两方面,推测南朝陵墓神道石碑、石柱、石兽三对六件的石刻组合也许就肇始于宋文帝的长宁陵,它为之后的南朝诸陵开创了一个制度。而这一制度的形成则与宋孝武帝刘骏出镇襄阳的经历有关,永嘉之乱后中原和西北的部分大族及相当数量的流民寄居襄阳,源于魏晋洛阳的石碑、石柱、石兽组合随人群迁徙而传至襄阳,在刘骏继位为帝后又被采入帝陵制度中。此外,还关注了宋孝武帝时期的一系列礼仪制度建设,诸如以扬州所统六郡为王畿,以东扬州为扬州等等,引用户川贵行的说法,认为宋孝武帝的一系列措施开始彰显“建康为中心的天下观”。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赵曦作第四场报告,题目是《羽毛及其仿生五彩与秦汉礼乐色彩制度》。报告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使用羽毛以及仿生五采出发,关注了秦汉时期礼乐色彩制度的变化。由于五采羽毛色彩丰富、艳丽,先秦主要将其用于祭祀、神巫活动以及特定环境下的仪式活动,周时形成了完备的礼乐色彩制度,是周之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秦汉统一王朝建立以后,一方面继承西周以来色彩制度,继续发挥色彩的尊卑等级制度在正统礼乐文化制度中的政治教化功能。另一方面青绿主调五采世俗化,伴随着佛教的进入,在庶民生活中广泛流传。


会议随后进入评议与讨论环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聂溦萌、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范云飞、365bat线上平台美术学院贾玺增、365bat线上平台建筑学院郭璐、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孙正军分别进行了精彩纷呈的评议和讨论,最后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岳永逸做了总结发言。“墨点半日谈”第二期讨论会在夜幕徐徐降临之际圆满结束。


                                                                             【文:王乐毅;图:杨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