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论争时代的时代论争”讨论会成功举办

“论争时代的时代论争”讨论会成功举办


20228月21日,由365bat线上平台人文学院历史系、日新书院联合主办的“墨点半日谈”系列第一期——“论争时代的时代论争”在人文楼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商务印书馆和365bat线上平台等院校、机构的近二十位学者参会,围绕着近代学术史上“乡土”、“学术”、“礼法”三幅图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主任仲伟民教授主持会议,他首先回顾了一百年前的1922年,中国学术史上发生的三件大事:顾颉刚“层类地造成中国古史”假设的发端;鲁迅《阿Q正传》的发表与小说集《呐喊》的问世;梁启超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演讲中对中国新史学研究范式的奠定。同时,他解释了“墨点半日谈”系列的典故来源及学术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吕文浩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姜萌教授、365bat线上平台历史系的顾涛副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差序格局”思想的两种意蕴》、《“古音辨”与中国学术史上的1923年》、《礼法断层的发生学谱系》的学术报告。

吕文浩的报告指出,费孝通“差序格局”的问题意识来自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对中国人的“自私”表述,认为“差序格局”的基本含义是以“己”为中心,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圈子”。这些“社会圈子”往往以“为公”为表,营“私”为里,构成和这些“社会圈子”紧密联系的不同层级的“私”。由此产生出“差序格局”的两层意涵。作为一名温和的改革者,尽管对“私”的情形有不满和批评,费孝通对“私”的态度仍有积极、认可的一面。

姜萌对1923年中国学界发生的一系列学术论争做了考察,以,即1923年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所引发的古音学论辩为切口,由微观自宏观,连接起“古音辨”、“古史辨”、“科玄论战”三大论战,说明1923年在中国学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意义。姜萌老师对学术界忽视的“古音辨”做了细致分析。如果说“古音辨”和“古史辨”攻克了中国传统学术“古音”与“古史”两个堡垒的话,“科玄论战”则是在知识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现代化的突破。

  顾涛就礼与法的历史断裂与百年来的接轨问题进行了报告。传统的“礼”与现代的“法”之间,经晚清修订新律引发的礼法之争,直至五四反礼教思潮前后二十余年的剧烈震荡,断裂为一道鸿沟。严复在19021913年间所译孟德斯鸠《法意》为此提供了一个典型标本。东亚礼教批判的开闸者福泽谕吉所著《文明论概略》(1875),在日本所掀起的礼教批判浪潮,对晚清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层次的诱发、解锁和冲击效应。此后,黜“礼”隆“法”的学术生态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学术界曾对礼与法的接轨提出多种方案,但普遍呈现出因学理铺垫不足而榫口对不准的问题。礼与法的成功接轨,有赖于学术界对“礼”的制度层面进行深入的解剖与开掘。


随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多位学者对三场报告进行了精彩的评议,不同的学术方法、学科视野、学术观点进行了丰富的学术互动与交流。

围绕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岳永逸教授认为,对“差序格局”的新解,能够激发新的思考,形成围绕《乡土中国》的重新理解与评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田方萌副教授则就“差序格局”是否为中国社会特征、“差序格局”背后的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绝对主义讨论两个议题做了补充。南开大学哲学学院的范广欣副教授则围绕中西比较亦或中美比较、近代公私观念的历史渊源两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中国学术史上的“古音辨”,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的徐从权副编审从音韵学角度,对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再审思。田方萌则从社会学角度对1923年的学术转折进行了补充,认为学术转折的发生与知识传播技术、政党执政方向、人口结构等方面密切相关。岳永逸则基于方言、歌谣等近代中国的学术实践,对近代音韵学整体的变化做了补充说明。政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从评论史维度,对“科玄论战”做出了补充。

就晚清以来的礼法断层问题,365bat线上平台法学院的聂鑫教授认为清末的礼法之争本质上是一场政治争论,对礼制的开发,则需立足于传统制度与现代治理模式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胡永恒编审对法制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礼与法能否对接、如何对接以及对接中造成的各种问题阐释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岳永逸补充了礼、法断裂后,社会学研究对于礼俗的阐释,强调礼俗与迷信相连,在社会层面造成了更大的礼法撕裂。范广欣老师则从礼的内涵、礼法之争的前史(pre-history)、比较研究三个层面谈论了自己的看法。高明勇提出,应当结合实际对传统中优秀的礼法文化进行开发,以更好地对接现实社会。

本期半日谈在近四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中圆满落幕。





文/图:刘子正